中國選手李娜,今晚在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女單決賽中戰勝斯洛伐克選手齊布爾科娃,成為第一位捧得澳網女單冠軍的亞洲選手。和3年前李娜在法網奪冠時一樣,中國奧委會此次也為李娜發了賀信,但賀信內容有了很大變化。3年前,曾遭大量網友吐槽的“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取得優異成績”等奧運字樣已無蹤跡,取而代之的是“為更多的青少年積極進取作出了示範、樹立了榜樣”。毫無疑問,李娜的存在不是為了奧運,她甚至已經暗示自己不會參加2016年奧運會,但誰能說她的成功不是在“為國爭光”,誰又能否認她為中國在世界體壇贏得的地位其實已經遠遠超出了很多中國優勢項目。
  3年前,當李娜第一次獲得法網女單冠軍時,很多人都以為她的競技生涯已到頂點。即便此後她也曾闖進過2013年澳網女單決賽,但功虧一簣的結果依然被很多人視為娜姐的命數。去年10月,中國網球公開賽結束後,李娜曾受邀參加澳網官方在中國舉行的一次活動,當時她就坐在今天捧起的達芙妮·阿克赫斯特杯的一旁,獎盃觸手可及,李娜卻向記者說出了“堅持的勇氣比奪冠更重要”這樣更有內涵的話。
  對於很多採訪過李娜的中國記者來說,有一個感受是深刻的,那就是向李娜提問相當需要技巧,她既不屑於回答平淡無奇的問題,也會以侵略性的態度回擊那些似乎是帶刺的問題,但當一個閃光的問題出現,李娜的回答也絕不會黯然失色。因此,李娜說出來的話不乏妙語,比如這句,“我非上帝,我不能為所有的一切都作好準備。對於我來說,網球比分可以是6比1,也可以是7比6,如果你獲勝了,那就是獲勝,而不用計較是什麼樣的比分”,這句話被本屆澳網收進了最佳語錄。但有時也可能是生硬的回擊,比如當有記者問李娜會否參加2016年奧運會時,她反問記者:“2016年時,你是否還當記者?”
  瞭解李娜的人都知道,她對代表國家和省市參加比賽鮮有興趣,她缺席了去年的全運會,今年也不會參加亞運會,2016年參加奧運會的可能性也不會太大,這對於一名出身於“舉國體制”的中國運動員來說,顯得有些“大逆不道”,但對於一名職業網球運動員來說卻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
  什麼樣的舞臺才是屬於職業網球運動員的最高舞臺?每個職業網球運動員都有自己的答案。
  雖然,李娜並非沒有“回報”培養了她的“舉國體制”,但她在職業網壇取得的成功已經改寫了中國、亞洲和世界網球的歷史,她在法網、澳網獲得的女單冠軍,含金量遠遠大於中國女網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取得的雙打金牌,更重要的是,李娜的職業體育精神對國人的影響力,遠不是那些冷門、非主流的中國競技體育優勢項目所能比擬的。李娜對體育精神有了真正的理解,正如她說出的“堅持的勇氣比奪冠更重要”這句話,李娜的目標不只是冠軍,更是一種人生價值的實現。
  為什麼在李娜、鄭潔和彭帥等中國女網優秀隊員“單飛”之後,她們在比賽中心理崩潰的現象逐漸減少?尤其是在李娜身上,表現得尤其明顯。是好老公薑山的默默忍耐與撫慰?是羅德里格斯、卡洛斯等優秀教練的針對性指導?事實上,更應當是李娜本人的成熟,而這一點卻是昔日背負奧運任務、只把自己當成奪標機器的李娜很難去深刻體會和感悟的。
  中國短道速滑隊主教練李琰曾是美國著名運動員阿波羅的教練,在2006年她剛執教中國隊時,她曾向記者表示,中美運動員有很大區別,美國運動員是“我要練”,中國運動員是“要我練”,一個主動,一個被動,訓練質量、比賽表現自然大不相同。中國女排主教練郎平曾執教過多支外國國家隊和俱樂部,她也曾表達過相似的感受。
  “舉國體制”為中國運動員提供了令外國運動員艷羡的優厚訓練保障條件,卻沒有辦法激活運動員的“大心臟”。
  李娜在“單飛”之前,已經是中國最優秀的網球運動員之一,她的最好成績是奧運會第4名。這個成績在職業網壇卻不值一提,但如果李娜不“單飛”,這個成績卻很可能是她整個競技生涯的最高峰。
  “單飛”之前的李娜,極易在比賽中崩盤,記者清楚地記得2006年多哈亞運會比賽期間,當李娜在女團次輪輸球後,國家網球運動管理中心主任孫晉芳曾嚴厲批評李娜心理脆弱,令人失望。
  但依然是這個李娜,卻在3次打進澳網女單決賽後,終於堅持到奪冠的一刻。去年的比賽,李娜扭傷了腳,兩次摔倒,頑強的鬥志感動了全球觀眾;今天的比賽,李娜也不是一帆風順,球拍的問題令其正手進攻完全受阻,如果是數年前的李娜,可能早已急得崩盤,但現在的她卻可以從容不迫,直到局勢扭轉。李娜所說的“堅持的勇氣”顯然不是一句口號,她在以實際行動詮釋這5個字的含義。
  沒有人可以再去逼迫李娜代表國家、代表省市隊參加任何比賽,她在屬於自己的舞臺找到了實現自己人生理想的道路。今天,沒有人再認為只有奪得奧運冠軍的李娜才是成功的李娜,李娜已經贏得了職業網壇的最高榮譽,這是所有中國人的驕傲,中國乒乓球隊總教練劉國梁稱贊李娜是偉大的民族英雄。但對於拿遍奧運冠軍的國球隊而言,又有幾人可以稱之為民族英雄?
  中國奧委會的賀信,也出現了歷史性的改變,隻字未提“奧運”,卻首次說到了對青少年的榜樣作用,的確,真正激勵人的不是金牌,而是精神。
  32歲的李娜在職業網壇迎來了競技生涯更燦爛的“第二春”,中國競技體育也已經走到了改還是不改的十字路口。
  繼續堅持奧運戰略和錦標主義,只會讓中國競技體育的發展道路越走越窄。在著名體育學者易劍東看來,“中國競技體育的‘舉國體制’早已退化為‘舉體體制’,只是在舉體育界的力量而已,體育還能影響到多少國民、多少青少年?”
  金牌的感染力是暫時的,只有精神的傳承和感動才能持久和深遠。
  是註重錦標,還是真正理解、傳播體育精神,決定著中國競技體育的未來。就像“單飛”前的李娜只是一名中國優秀運動員,而“單飛”後的娜姐卻成為國際明星。
  給中國運動員的精神枷鎖全面鬆綁,才能讓“娜式”奇跡不斷出現,否則,中國體壇不知還會出現多少個心理脆弱的李娜,而埋沒多少個開創歷史的李娜。
  本報北京1月25日電  (原標題:李娜用行動詮釋“堅持的勇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g82vgmzv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